2024年10月15日来源:信管网 作者:cnitpm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职称评审监管,促进职称评审公平公正,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其作为我国首部职称评审监管办法,将聚焦于申报人、评审专家、职称评审相关工作人员等3类重点人群和评审单位、申报人所在单位等2类重点单位,明确了重点监管内容。
《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内容摘要
● 对申报人重点监管以下方面:
(一)明知不符合职称申报条件仍故意通过虚假承诺、伪造信息等手段进行申报;
(二)在职称评审中提供虚假材料、论文造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或者学术成果,业绩成果不实或者造假等;
(三)在职称申报评审中存在说情打招呼、暗箱操作等不正当行为;
(四)其他违规行为。
● 对评审专家重点监管以下方面:
(一)违规对外公布评审专家身份;
(二)私自接收职称评审材料;
(三)违规对外泄露职称评审内容;
(四)应当回避时未及时申请回避;
(五)在评议、打分、投票等环节存在明显不公;
(六)利用评审专家身份违规为他人职称评审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七)与有关中介等社会机构存在利益交换,不能正确履行评审职责;
(八)其他违规行为。
● 对职称评审相关工作人员重点监管以下方面:
(一)未按规定对职称申报评审材料进行审核;
(二)未按规定选取评审专家,违规对外泄露评审专家信息,应当通知评审专家回避的未及时处理;
(三)私自接收职称评审材料;
(四)违规对外泄露职称评审内容;
(五)应当回避时未及时申请回避;
(六)利用职务之便违规为他人职称评审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七)利用职务之便违规为有关中介等社会机构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八)其他违规行为。
● 对评审单位重点监管以下方面:
(一)制定的职称评审办法、评价标准、评审程序等与《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国家职称政策要求或者精神不符;
(二)未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要求规范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未按规定核准备案或者有效期届满未重新核准备案;
(三)评审专家管理不规范,推荐遴选、培训考核、退出惩戒、责任追究等机制不健全;
(四)未按规定履行申报材料审核职责,放纵、包庇或者协助申报人弄虚作假;
(五)超越职称评审权限,擅自扩大职称评审范围;
(六)组织职称评审或者委托评审不符合国家职称政策要求,评审结果未按规定备案;
(七)利用职称评审权限垄断申报评审渠道,未按规定作出回避决定,人为操控评审过程或者评审结果,巧立名目高额收费,与有关中介等社会机构存在利益勾连等;
(八)对举报投诉的问题线索未及时调查核实,申报人申请复查、投诉渠道不畅通;
(九)其他违规行为。
● 对申报人所在单位重点监管以下方面:
(一)未按规定履行申报材料审核、推荐职责,放纵、包庇或者协助申报人弄虚作假;
(二)未按规定进行申报材料公示,对公示有异议或者投诉举报问题未及时调查核实;
(三)未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及时上报申报材料;
(四)其他违规行为。
原文地址: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8/content_6969436.htm
根据上文可知,官方对职称评审的乱象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并对此制定了监管办法进行整治。随着新规的发布,针对申报人、评审专家、评审工作人员以及申报、评审单位都有更严格的要求和纪律,恐将提高对职称申报的难度。职称评审也将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公平公正。
是否会对软考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目前职称的获取只要通过三种途径,考评结合,职称评审以及以考代评。
● 考评结合: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参加专家评审。比如会计、统计、审计、经济等专业资格的考试,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并在有效期内达到国家或省份的合格线,方可申请进行评审高级职称。简而言之,参加统一考试并合格后,才具备参与评审过程的资格。
● 职称评审: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及国家、省职称工作职能部门有关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经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政府职称工作职能部门审核批准后,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领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简单来说就是需要符合相应的要求,例如学历、工作年限、项目业绩、发表专著或论文数量等,将以上证明材料提交后再参加专家评审。是职称获取中最难的一类。
● 以考代评:是指通过参加统一组织的考试来评定个人的职称级别,无需经过传统的论文发表和专家评审等环节,比如咱们的软考,高级对应副高级职称、中级对应中级职称。属于职称获取中相对简单的一种途径。
所以,随着我国首部职称评审监管办法发布以及实施,更多的人可能会考虑通过“以考代评”的方式来获取职称,而软考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其不受限的报名条件(无专业、无学历、无工作经验要求)势必会成为关注的重点。可能未来软考的报名人数或许将会迎来进一步的提升,竞争压力会进一步的增加,所以对于各位想要考取和还没有拿到软考证书的同学来说,一定要抓紧时间了。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信管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