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来源:信管网 作者:cnitpm
软考高级资格的论文一直是不少考生的“噩梦”,因为论文这个科目的考试它不仅仅考察着你对知识点掌握的熟悉程度,同时它也考验着你如何将你的实践与你的理论相结合的水平,“实践经历+理论知识+写作水平”组成了我们的论文考试,难度颇高。
而且由于软考本身报考不限专业的特殊性,让众多非专业、非本行业的考生也加入了进来,对于这部分本身没有项目经验的考生而言,“参考他人背景”论文成了主要的途径,参考他人的背景、他人的写作框架、他人的论述风格和他人的实践经历。
所以不少考生会提出一个问题:“软考论文究竟会不会查重?”
其实关于软考论文查重这个话题以前也一直都被考生们在讨论,只是近两年软考从笔试改到了全面机考之后,这一话题的热度被考生们再度抬高了起来,毕竟从技术层面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变得更高。如果说以前笔试阅卷对于查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才能实现的话,那么现在机考只需要把所有考生的论文放进数据库,从而一秒实现“飘红”查重即可,所以我们只是从技术层面来说,想要实现并不难。
其次,有关论文查重的问题,各地软考办也隐约在通知中有所提及。例如在浙江下半年的报名通知中明确提到:“考试结束后将采用技术手段进行雷同卷的甄别和认定,被认定为雷同答卷的,按规定给予成绩无效处理,涉及违纪的按相关条款追加处理。”
所以对于考试单位而言,本身是有能力以及明确表示了会对试卷进行“查验”,但是具体是不是论文查重以及什么程度才算“雷同”,并没有明确说明。
那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官方具备查重技术,并且明确会进行雷同卷的甄别和认定。
第二、对于雷同卷的判断标准并未公布。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来看,对于软考论文的查重我们需要多留一个心眼,毕竟规避风险总是没错的,那我们在论文准备阶段,有几个措施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保护好自己的项目背景,不要大规模分享。这一点其实更多时候是针对那些同事、朋友或者像是加入了一些备考群的考生,因为有些同学“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有时候在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的项目经历以及相关背景都分享了出去。像有时候自己去网上找到一个什么好的项目也会告诉别人。这样的品质我觉得很高尚,但是有时候也要警惕一些“不动脑子”的朋友、同学百分百的,直接挪用你的背景。
第二、项目的背景、论述的实践经历不要直接生搬硬套他人或者范文中的。毕竟参考的人多了去了,这样更容易导致你的论文内容跟别人重合,所以从范文中我们更多的是了解它的写作框架、了解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了解它对于背景、正文、结尾描写的详尽虚实,哪些是要着重写的,哪些可以一笔带过,分清主次。
第三、尝试在实践举例中与别人规避重合。因为对于本身确实没有项目经历的考生来说,参考的确是备考的唯一途径,如果我们在背景的选择中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就在实践举例中与别人“拉开差距”。毕竟理论框架或许相似,但是每个人的实践经历一定是有区别的,所以在论文备考时准备更多的例子,打磨更细致的实操经验,通过在这部分凸显你的论文真实性。
另外大家在选择软考论文背景的时候,以下几个方面同样可以参考一下(以系统规划与管理师为例):
第一、在备考准备论文时,项目背景准备一个就可以了。并非每篇都要准备一个项目,大家以准备好的那个从不同的论题方向进行写作即可。
第二、如果自己参与过,那么最好就用自己参与过的项目。如果有朋友、同事参与过某项目,可以问下他们。或者假如你是甲方的话,也可以问问乙方提供一下项目背景。另外可以从论文集里改编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项目,但是切忌千万不要照着抄。同时我们加工过的论文背景一定要符合实际,比如它的工期、它的项目资金一定要合理。还有可以从国家、省或市的政府招标平台/采购平台找招标文件,另外像是ITSS官网上面有时候也会给出一些项目,大家也可以去找来参考参考。
第三、项目最好写近1-3年,总工期为一年左右,规模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总投资在50-500万元之间都可以,因为如果规模太大了,投入的资源就会很多,遇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很难在有限的字数里面讲清楚,如果是编排的文章很容易露馅。
第四、论文项目尽量找一些新颖的、小众的内容,这几年刚流行出来的一些新技术、新科技(例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信管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