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1日来源:信管网 作者:cnitpm
renxiao2020:
看见信管网有关于软考的征文,我也想说一说我的软考之路,而且一直在走的软考之路。所以注册了一个帐号(新人哦),之前一直逛的论坛是cu、itpub等,偶尔也能来到信管网,但基本上没注册帐号。
第一次接触软考(全称是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是在2004年,当时已经将原来的软件水平考试和软件资格考试合并成了软考。参加软考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的职称评审已经使用软考来代替,以考代评了。当时已经有了通过评审获取的初级职称证书了。2004年6月的时候,通过咨询知道以考代评就决定报考软考了。这时候2004年5月的软考已经过去了,所以决定报考2004年11月的中级软件设计师,这刚好是自己的专业相同。
当时报考还可以在高校,计算机所现场报考,现场出准考证,需要准备照片。不管通过与否都需要准备2寸的证书照片。当年我是在三好街计算机所报名的,报名的时间是一段时间内都可以,所以不像后来的就几天,现场报名都需要排长长的队伍。报名后我还买了软件设计师的书和辅导教程。2009年之前辽宁省软考是需要报名费的,每个科目68元,所以软考中级2科136元报名费。虽然也买了书和教程,可能是很长时间不学习了没掌握方法,2004年11月的考试没通过,上午挂了。2005年继续报考了5月的软件设计师,这次很幸运的通过了,当年的考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当时应该是45+通过的,反正分数不高(我不是学霸,所以60%通过就是万岁),当拿到证书,看到证书上中级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成就感的。当年证书好像还有20元还是10元的工本费。
即然计算机专业职称以考代评,也没有学历等限制(本人不受学历限制),考下中级的时候就想着把高级也考了吧。当年的高级只有一个系统分析师,不像现在有5个高级专业可选。所以在2005年5月通过中级软件设计师之后,接着就报了11月的系统分析师,同样的买了教程和辅导书。那时候还不能很方便的找到历年试题,只能去书店买图书才可以看到历年试题。高级考试是3科,报名费用204元。很不幸的是,2005年11月的系统分析师,依旧是上午挂了,下午案例分析和论文都45分以上。查询成功的时候还是有点小小的失落。然后接着报考了2006年5月的高级系统分析师。这次比较幸运,以45、45、46的成绩压线通过。终于通过了高级职称。记得这时还有全省前二十名排名和全国前五十名排名,还发一个荣誉证书。真的很羡慕这些前二十和前五十的人。
在2006年5月拿到系统分析师证书的时候,我以为我的软考应该就终结了。毕竟当年就一年高级资格系统分析师。后来推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的时候,也没有去考试,毕竟考试费用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考了感觉确实也没什么用。后来因为辽宁省的一个软考“惠民”政策,又重新开启了我的软考之路。
2009年前后辽宁软考开始执行不收取考试费用和证书工本费用了,这可是一个好政策啊,全辽宁省除大连外,都不再收取软考费用。既然不收取费用,就再考吧。以考促学,刚好又推出了新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证书。但是这个时候社会考生报名只集中到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了(各高校只接受在校学生报名),2009年的时候我去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当时在和平大街上)报名,看着排得长长的队伍,就果断的放弃了报名,当天还下雨呢。2010年报一级建造师,没报软考。但2011年还是决定接着考试,所以报名的时候就早早的去排队。在2011年11月的考试中,通过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这个时候辽宁省有省线,通过省线的发辽宁省职称证书。可惜我第一次和省线差一点点。
考了两个高级,我又报了中级的信息系统监理师,第一次只过了辽宁省线,取得一个辽宁省中级职称证书,在2012年11月的考试中通过了国家线。记得这一年进行了软考20年征文,我参加了征文,投稿一篇《软考七年之痒——记我的软考路》。
2013年11月接着报考新开考的系统架构设计师,并一次性通过(终于有了一个一次性通过的软考证书了)。记得当时在考场遇到一个近60岁的大叔参加考试,真的很佩服他,马上就退休了还来参加考试,人家也是想以考促学,不老的心。现在好多小年轻的报了名不去参加考试,浪费国家资源,真的应该像这个大叔学习一下。2013年6月同时考取了一个二级建造师辽宁省证书,也是一次性取得。
之后报考了网络规划设计师,但成绩是一塌糊涂啊,30分左右。搞软件的,和网络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后来没再报考这个专业的高级证书考试。
2017年5月和2018年11月分别一次性报考通过了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和软件评测工程师。2017年11月开考了最后一个高级系统规划与管理师,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信管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