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本人是三次挂了论文的考生,第一次是2022年上半年,这次准备不够充分,干系人管理的过程不会,不及格是意料之中;第二次是2022年下半年,这回质量管理过程对了,但是写的太模板化,理论和通用描述过多;第三次是2023年上半年,风险管理过程有七个,每个过程都追求尽善尽美,导致子题目回答不突出。
前面几次考试,我的论文是靠自学、看模板和范文,没有看任何学习视频,缺乏指导和思考,导致我的论文模板化太严重,还一度认为论文阅卷太主观。这次有结合一些课程视频学习,才知道自己之前写的不及格是正常的。掌握技巧之后写起论文确实得心应手多了。软考论文不能和普通作文相比,普通作文是字数够,结构完整,并且言之有理,就可以及格,但是这个标准并不适合软考。
在经历了前面的失败之后,我才顿悟出高项论文其实一点都不主观。要想拿下高项论文,可以参考我总结的几个要点。
除了背景真实、内容丰富,写什么类型的项目也是很重要的。相比纯软件项目,软硬件结合的项目可扩展范围要大一些。因为软硬件项目多了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到货、安装、调试、集成,当感知设备到货不及时,会影响联调,从而对进度、成本、风险等方面造成影响。纯软件系统虽然也需要采购服务器、台式电脑等,但是这些工作在项目开始早期就会准备好,现在很多应用也是上云的,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每次项目都采购新的台式电脑等工作设备。所以建议选软硬件结合项目,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森林等,几乎可以适配所有主题。
大部分同学的标题就是过程名称,比较生硬,其实可以加一句对这个过程的解读,比如规划过程,加上,“为xx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控制规程,加上“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识别干系人,根据特点对干系人进行分类”,这是我临时举的例子,可能比较普通,大家可以在考前给所有过程设计一个生动、新颖的描述,让阅卷人觉得你对这个过程的理解是到位的。
在看范文的时候,最好找每次考试的高分论文,结合子题目去看。通用的范文看不出来对子题目的回答,容易误导基础不扎实的人。
如果太早看模板和范文,会导致每次写论文都被束缚,总觉得人家这个写的很好想拿来用,那个很好也想囊括,最终整篇论文很生硬,看似都写了很多,实际内容空洞。建议先掌握论文要点,在自己的框架搭建好之后,再适当看一些范文,重点学习他们的写作思路,不要一来就学习范文。
在看范文和模板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去背或者套里面的内容,即使这些范文写的再好。同时不宜看太多范文,否则自己脑子里就全是别人的东西了。要理解每一个过程的意义和实际应该如何操作,能自己默写出大纲,再结合项目去阐述你作为项目经理,在什么时间,带着谁,干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成果,比大段的概念和描述重要。如果真的理解了每个过程,是不需要死记硬背输入输出和工具的。
除了明确的说要画图的,有的子题目可以用图表说明,也可以用文字说明,比如风险登记册、质量核对单。建议除了纯概念性、相关性、理解性问题(比如你是如何理解✕✕,✕✕和✕✕的关系,你是怎么解决✕✕之类问题),能画图的都画图。画图时可以先在论文里用文字描述,后面再画图。机考就不需要像纸质考试一样把图表放在论文最后了,在相应的地方插入图表即可。光有图还不行,不能一大半都是省略的,需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在考场上临时发挥是很难的,建议考前针对每种图表,自己先画一画,并且结合你准备的项目设计几个可操作性的实例。比如风险登记册,本项目有哪些类型的风险,每个风险类型有哪些实际案例,还有优先级、跟进人、当前状态、截止时间等。
我们知道,跟子题目相关的过程要详写,子题目没有提及的过程可以略写。建议先把详写的过程写了,后面有时间再写其他不重要的过程,如果时间不够甚至一两句话带过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对于过程多的论文,比如整合管理、进度管理、风险管理,如果不能做到详略得当,阅卷老师可能会觉得子题目的回答不够丰满。而且机考论文字数有限制,如果不能做到详略得当,洋洋洒洒地写完可能最后还要删掉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