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已过高项,备考过程中,在此平台收获颇多,抱着取之与之的想法,就个人所感所悟,倾诚以告,不知对后人是否有所启迪和帮助,人各有异,非尽同也,以下只是一面之词,请大家自酌、自取、自用,如觉无理,一笑弃置即可,不必往心里去。
写在前面
1、该文只是写给肯脚踏实地的普通人。天资聪颖,一目不忘,天赋异禀的人看此文可能没有多大意义。
2、如指望该文能给你秘籍,帮你一步登天的,可以洗洗睡了,不用往下看,也没有意义。
3、如果你怕付出,但又想要好的结果,也不用往下看,同样没有意义。
4、如你跟我一样,资质一般,记性一般,背景一般,成绩一般,但是愿意自己付出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那可以往下看看,可能对你有所启发,或生发信心,如果真能这样,我将为你高兴。
下面讲正事
1、高项难不难?
还是有点难的,但是可逾越。高项的难不是那种技术壁垒很高的难,不是不在这一行就基本没有逾越可能的难,高项的难,难在你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持之以恒的保持学习和训练。高项内容多而杂,但偏理论,弱技术,只要肯学、肯记、肯花时间、肯自我总结,坚持下来了,不求高分,基本都能过。我相信能把这个过程坚持下来的就已经很少了。因此,高项的难,难在自我管理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2、要不要报班?
首先我自己各类考试都从未报班,高项是自学过,之前的中项也是自学过。具体情况,这里因人而异。结论是,可自学,可报班。根据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自我评定,自控力强,自我规划能力强的,自学过的概率高些,反之,报班可适当约束自己,再之,报了班也不学的,建议你先去自我想一想,自己是否非要考这破玩意儿。跟大流的,没想清楚的,抱有侥幸心理的,劝你醒醒,小几百的报名费买吃的喝的不香么,别凑这热闹。
3、多久时间准备?
分两说,如是相关经验较丰富的或有集成中项基础的,给自己预留3个月时间准备是比较靠谱的;如没有相关经验一小白,建议给自己至少留足6个月,是比较靠谱的。这里的3个月和6个月,指非全时准备的时间。社会人,是很难有全段时间可自由支配进行复习的情形的,需要为各种工作事务、家庭琐碎做好预留。
决定了要考,就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苦和累和孤独,是你必须要承受的,坚持不住的,报名前,及时收手,放过自己吧。
接下来讲讲技术层面的事
1、制订学习计划很重要。自学的,自己定计划;报班的,可省心点,跟着老师学。但是计划一定不能没有。整体计划可以参考分“一轮教材(熟悉)”“二轮教材(梳理框架)”“案例专项”“综合专项”“论文专项”“三轮教材(梳理重点)”“真题专项”“论文记诵”“查漏补缺”几个大的时间板块(附件给于参考)。同时以下几点要重新认知:
① 计划可以帮你不失方向,可以帮你做到心中有数,是延迟还是提前,知晓什么时候该赶进度了,什么时候放松下也可以。心中有数,心理不慌;
② 计划需要在过程中时刻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贵在贴合实际,可执行;
③ 计划是做给自己的,不要流于形式,骗自己没有意义,面对真实的自己;
④ 做了计划就要一以贯之的执行,自己执行不了的计划就及时调;
2、教材一定要看,多轮看。教材才是考试的根本,才是体系化知识承载的地方。建议至少看3遍,第一遍,熟悉整本书都讲了什么,哪些章节是重点;第二遍,结合目录和大小标题,自己梳理出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在心理记住大框架,知道整本书的重点章节是哪几个,每个章节中讲了哪几个板块的内容,具体内容是什么,能记住多少是多少;第三遍,结合实际刷题情况,梳理每章节每小节中考试重点考的点。整个过程下来,就是读书的一个过程“先薄-再厚-再薄”,只有经过这个过程,书里的东西,才能吸收成你自己的东西。报班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加快这个过程,避免一些时间成本,这才是报班的真正意义。第一、二遍看教材是最痛苦的,一定要坚持住,后面只会越看越轻松,越看越明白,越看书越薄。
3、起初看书,看过就忘,不要紧的,继续往下看。你不是一目不忘的天赋异禀之人,所以要多轮看,多刷题,好好准备论文,通过刷题总结考点和加深记忆,通过准备论文逐渐理清知识架构加深理解。忘了就忘了,记住多少是多少,不要慌,不要气馁。所有知识点不是仅凭一、两次就要全部记住的。
4、刷题过程中发现总有不会的,不要紧,心不要乱。不要被具体不会的题打乱内心,要跳出来看整体。拿综合题说,是45分过,那就给自己定个目标每次必须过50分,只要次次都能在50以上,那些不会的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让他在吧,允许他存在,这样心理就平静多了。如果达不到50,那就回头去总结错题,哪个知识点错题最多,就攻克哪个,让自己把整体分数提上来。不要追求100%完全掌握,这不是正道,这只是个理论考试而已。
5、小心使用他人的归纳和总结。他人总结和归纳的资料,是自己需要基础,同时需要吸收后才能是成为自己的东西。很多人习惯上来就要“资料分享我一下呗”,这其实没什么,但是很多人拿到别人资料后,就没有之后了,总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必过宝典了,其实一点用没有。以我自己的经验说,他人的总结可以用,但是要慎用,总结还是需要自己花时间去自己做,总结的结果不重要,总结的过程很重要,在过程中,才是自己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只有经历过这个过程,有些东西才能印到自己心里去,成为自己的东西。指望着拿来主义,还是请你醒醒吧,别人的东西终归是别人的,不是你的。那别人的总结怎么用呢?给自己查漏补缺用。只有当自己有一定基础,整体结构了然于胸后,看别人总结的东西才能真正看明白,才能发现别人总结中好的地方,进行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6、手头资料多不代表好,按需索取,逐步自己丰富。一下子获得太多的资料,并不是一件好事,会容易让自己迷失,不知道看哪个好,也容易在一开始使自己产生负重感,容易让人产生退缩念头。建议开始时先搜集教材和历年真题就够了,等慢慢的自己把教材熟悉透了,再逐步自己总结和丰富一些归纳性的资料,切记,他人总结的材料切勿当做自己总结的,他人的,最好只用来查漏补缺。至于历年考点、分数分布等总结,可适当参考前人已经总结的材料,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这些东西他就是事实,知道就好了。
7、前五年真题要好好使用。真题是最贴近考试的材料,要好好用,但切不可随意用。准备前期的刷题最好找每日一练或5年之前更早期的真题刷,不要在一开始时就把近5年的真题糟践了。刚开始刷题的时候,肯定会错误百出的,此时用近年真题就浪费了,先找更早期的真题或每日一练来练练感觉是最好的,等计划中的案例专项和论文专项都经过后,在单独的真题专项环节,去刷近5年的真题是比较好的,此时从计划进度上看也接近考试时间了,一方面找考试感觉,另一方面能比较真实的测出自己当下的实际水平,但是在做真题前,务必保持每天都做做每日一练,不间断的做题感觉是不可少的。另外,真题中的错题,一定要翻教材知道错在哪里,不要嫌烦,都是在给自己赚分。
8、真题的案例题,一定要按考试要求亲自做一遍。很多人在做案例题的时候都只看题,看问题,脑子已过,感觉就是这这这几个点,感觉自己会了,不亲自动手写,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感觉会和真会是两个概念,等真正动手自己写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怎么下手,实际能写出多少来还不好说,可能这个过程时间都不够你用,尤其是计算题和找错题,一定要亲自写一遍,一定要亲自写一遍,一定要亲自写一遍,这是真正的感悟。
9、时间足够情况下,高概率论文知识点要提前准备,且要亲自打字打几遍。高项中论文一直是个难点,有时候还有点玄学。其实奔着45的目标去的话,也不要怕,宗旨就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落地实操。这样看的话,前提理论框架自己一定是要门儿清的,这个要求要是达不到,那就逼自己去知道,“应该怎么做”都不知道,实操过程中怎么可能做到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之后就是在应该怎么做的框架下去描述实际过程中的操作,要体现所有的动作都是在理论指导下发出的。本人论文也是出头刚过,不算出彩,也给不出太好的建议,只能分享下如何做才能过,总结几个关键点:
① 要给阅卷老师一眼真的感觉;至于怎么才能显得真,一 看高分论文,二 报班的老师改,没报班的各种渠道搜资料自己总结,三 多逛论坛,看他人经验分享。做到一眼真,就已经成功了50%。
② 论文整体结构要契合理论框架,形式上不一定要一模一样(真一模一样反而会觉得假了),但是讲述实操过程要无时无刻不离理论指导。做到这一点,就算论文不出彩,也能大概率使论文整体接近60%(也就45分),满足过,概率就大了。
③ 注意论文的子问题,确保子问题都有一一答复,不用确保全部准确,做到基本准确就行,做到这一点,论文满足45分过线,大概率就没问题了。如果不过,就是玄学问题了,不是你自己能把握的就不要去纠结,努力一切自己可以努力的,接受一切自己不能掌控的,面对未知,平心静气。
④ 好好准备论文,准备论文的过程也是梳理知识框架和记忆框架的过程。
10、高项考试的趋势越来越趋向理论融汇实际,越来越难和灵活,早考早过。现有的pmbook体系还是以过程为导向的,但是随着版本的迭代,以及新教材加入一整章绩效域的内容,相信后续慢慢会有变化的,绩效域专注结果导向,这和过程导向完全是两个思维。目前应该还是以10大管理要点49个过程域为主,后续不排除会逐步偏向8个绩效域37个绩效点,如此一来的话,论文要准备的知识点就要10+8了,所以按目前高项考试点的趋势看,只会越来越灵活和全面,考试机会也从以往一年2次,变成了24年的1次。说人话,就是越来越难了。所以,如果要考,越早越好。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还是开头那句话,人各有异,非尽同也,请大家自酌、自取、自用,如觉无理,一笑弃置即可,不必往心里去。